我的弗列塔研究

Wolfgan Hsu

· 研究

 

大约在2018年,我买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把弗列塔(Ignacio Fleta)吉他。

这是1989年的作品,红松面板,印度玫瑰木,Fustero弦轴。

在此之前,我听说过一些关于弗列塔吉他的传闻。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拉米雷斯三世对其的评论。拉米雷斯三世认为塞戈维亚也喜欢弗列塔的吉他,主要是着迷于他那紧凑、古朴而显得浪漫的作坊。拉米雷斯三世同时也承认弗列塔是:西班牙最好的制作家之一,出类拔萃的制作者,在制作吉他方面获得极大的成功。

此时的我,对于拉米雷斯三世的吉他,以及他相对大规模的、现代化的作坊已经很了解了。通过三世的评论,我感觉到,弗列塔吉他,是与拉米雷斯有着截然不同的制造概念,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。

我开始寻找并且整理弗列塔的资料,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,寻找是否有弗列塔吉他的踪影。

在不懈的努力下,我收集到几部很好的样品。除了上面提到的1989年的二世(红松),还有另外一部1988年的二世(白松),以及1960年的一世(白松),它们的背侧板都是印度玫瑰木的。

我有机缘帮助朋友修缮一些不同年份的弗列塔吉他,得以在时间的维度下,足够全面地观测和学习它们的演变。

我对弗列塔的声音风格描述:

声音的密度和能量,气质具佳。混响深邃,和声的纵深感明显。没有丝毫流行的肥腻的音色。颗粒性好,弹快速音阶可以清晰地听到每一个音。

 

我曾经跟我的一部1991年的Friederich作过对比。同样是十分昂贵的红松吉他,Friederich显得十分的华丽,而弗列塔更偏向于苍劲,作风老派。

 

基础研究

在研究弗列塔吉他的过程中,我发现它在技术上有很多谜一样的地方。以致于这个研究过程变成我的解谜游戏,我想通过制作,来破解这个谜题。

 

同时我发现外界流传的弗列塔吉他的图纸是相当不准确的,于是我自己动手作了精确的绘测,并以此打造了一套新的Solera模具。

 

我决定将它按100%原样逆向制作出来,让研究带给社会价值。毕竟我现在还能有一些产出,大家可以通过研究我的这些吉他,来学习弗列塔吉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。

2020年末,我尝试制作了一部弗列塔,确认了我对它振动方式的理解(当时桶型还未修改)。

很多人弹到后都感觉相当惊艳的。

 

2021年在我的工作室里,大部分时间都在制作这些弗列塔吉他。中途遇到了一些困难,随着时间推移,都顺利克服。

在阅读研究报告之前,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弗列塔吉他的传奇故事。

 


基本介绍

 

基本材料

 

面板:红松/白松

背侧板:印度玫瑰木

琴颈:红雪松

指板:乌木

琴码:印度玫瑰木

面板音梁:白松与红松交替

背板横梁:红雪松

内强条:红雪松

共鸣频率:G-#G-A

 

面板结构

数据来源于弗列塔二世的吉他

由Wolfgang Hsu绘测

 

弗列塔的面板结构特征主要在三点:

 

1. 扇型音梁一共有9根;

2. 音孔下横梁的下方增加了一根大斜梁。

3. 面板上区域加垫薄木片。

没有资料谈及9根扇型音梁的出处。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弗列塔的首创。

更加拥挤的9根音梁,和大斜梁的设置,缩减了单根音梁的局部振动区域,得到更小的振幅,更快的振速,在听觉上便是更紧凑的、更清晰的声音。

这是一种更接近弓弦乐器的声音感觉。我个人推测是因为弗列塔早期制作大小提琴,听惯了弓弦乐器的声音,他认为这是更有质量的声音。而不同于那些只做吉他的人。

 

还有一个细节是音孔上方的面板区域,均用1.0mm的薄木片增加了厚度。这种做法有助于增强均衡性,使用不当会有反作用。需要考量制作上的其他变量。

除去图纸数据,弗列塔的制作秘密更多的在于一些肉眼不可见的法则。

 

这主要指的是面板模具的不规则穹顶弧度,材料均匀度,以及细节的控制。这些通常被称为吉他制作的秘密。

 

如果不了解这些,即便按照图纸施工,也制作不出弗列塔风格的声音。

 

不同年代的弗列塔吉他,面板结构有局部的差别。这证明了制作家在确立自己制作理论的同时,也在积极进行探索。

 

这是客观存在的既矛盾又统一的事实。

 

背板

 

弗列塔二世从传统的三根背板横梁,增加为四根。同时将横梁自身厚度减少了1mm。

这是强度方案的再分配。

理论上我们可以理解为,增加整个背板的强度,减弱局部的强度——换句话说便是增加局部的灵活度。我推测弗列塔的目的是丰富共振频谱。

 

琴头

 

很多人认为弗列塔的琴头是一朵花,实际上它的琴头源自托雷斯吉他的演化。大家通过我还原的设计稿,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们之前的关系。

琴头侧面和背面琴颈处的抛物线,有流畅线条。这都是继承自托雷斯的传统。美学始终需要有承上启下的渊源。

 

琴颈

虽然弗列塔是西班牙人,但他采用的琴颈与箱体连接却不是西班牙斜插式,而是小提琴式的。

这又称燕尾榫。并且是一种“单向滑动燕尾榫”。这是目前已验证的最牢固的一种榫接方式。

琴身预先安装木块开出榫槽。琴颈的尾部制作出榫头。将榫头从面板处向背板方面插进。如果要做到严丝合缝,难度较大。

 

轮廓

早期50年代的弗列塔,模具并不太精确,能看得出不对称。

后期由二世作出了明确的修改,提高了模具的精度。诞生了弗列塔式的、浑圆的经典轮廓。

最明显的视觉变化在于上桶的最宽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85mm。桶底也更加的浑圆。成为了一种视觉上的典型。

 

饰圈

饰圈主题(中心图案)来自巴塞罗纳的前辈制作家加西亚和辛普利西奥。内圈和外圈是人字线,则源自托雷斯。

在不同年代的弗列塔吉他,配色和线条粗细都稍有不同。大部分时候是绿色为主题,有时候也有少量的红色和褐色。

 

边条

弗列塔吉他边条上的主题色是黄色和蓝绿色(深绿色)。显得十分的古朴。琴头贴片的层次上也与之相呼应。

饰边,0.3+0.5+0.3,这是来自小提琴边条的尺寸。由于0.3很薄,早年间很多供应商并不能做到这样尺寸,所以河野贤在学习弗列塔的工艺时,只能做到0.5+0.5+0.5,所以早期的河野贤层次感稍显得不够丰富,但又说不清楚的原因所在。

 

琴码

弗列塔的琴码的辨识度很高。看起来似乎较扁平。实际上是因为将宽度增加到32mm,而大部分吉他是28mm。

琴码花则用2.0mm的白色牛骨镶嵌而成。并在两端各加1.5mm的骨条镶嵌。

弗列塔一世的吉他,还会制作马赛克琴码花。而二世则直接简化为玫瑰木本体了。

下枕是2.0mm的厚度。

 

标签

一直以来,狭长的小标签,就是提琴家族的标签样式。原因是提琴是采用狭长形的F型音孔,透过音孔看标签,狭长的小标签是符合提琴人的观看习惯。

所以这解释了为什么弗列塔的标签是偏小,且偏窄的。个人推测弗列塔的提琴也是采用同样的标签。

 

结语

弗列塔吉他原琴因为稀少,昂贵,并被一流的演奏家所推崇,被博物馆收藏。它具备很高的学术研究的价值,但是由于与托雷斯豪瑟一脉的制作理论相距甚远,在当下,较少被世人所学习和理解。

 

我的研究制作和还原,能向世人展示弗列塔吉他的风采,让大家领略到世间有这么一种古典吉他声音的深邃大方之美。古典吉他名琴音色的独特性,是一种技术,也是一种艺术。

而现在,这种独特性成功通过我们的制作,被继承下来。成为我们知识的一部分。

 

谢谢阅读我的研究报告。

 

Wolfgang Hsu

 

END